搜索

栏目导航 MUNE BAR

投资者应正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 坚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2-22 00:00:00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陆宇航

特邀嘉宾:普益标准研究员 罗倩

            普益标准研究员 苟海川


  “我也没想着要多高的收益,怎么还跌了呢?”“说是不保本了,但是选择低风险的,怎么还真就赔了呢?”“银行理财也不保险了,是不是只能把钱存起来了?”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部分中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成为众多投资者的“心头痛”。根据普益标准统计的数据,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5日,共计3435只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单位净值小于1的情况,其中风险等级为R2/R3级的理财产品3282只,分别占今年以来披露过单位净值理财产品的8.52%、8.14%。


  那么,部分投资者近期购买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为何会“破净”?这一局面何时能得以改善?在打破刚兑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金融时报》记者与普益标准研究员罗倩、苟海川展开对话。

  《金融时报》记者:什么因素造成了当前部分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破净”?投资者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一局面?


  罗倩:近期,理财市场部分中低风险产品“破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投资标的收益下降。近段时间以来,国际局势混乱,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局部战争冲突爆发,导致全球债券市场和权益市场波动,债券、货币基金等收益下降,进而影响理财产品收益。


  其次是估值方法的改变。在资管新规实施前,理财产品对债券资产的估值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即计算理财产品的净值时,将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分摊到每一天来计算。而在资管新规实施之后,绝大部分理财产品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不仅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还考虑了债券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变动。这样一来,资产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净值上,导致大部分中长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在短时间内呈现下降趋势。


  再次是理财市场发生的结构性变化。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理财产品的转型发展刻不容缓。“非标转标”使银行理财减少了对非标资产的配置,而非标资产不受股债市场波动的影响,具有稳定投资收益率的功效。这样一来,非标资产占比相对较小,无法抵消掉股债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债券和权益资产收益率大幅波动的背景下,非标资产作为稳定器的功能就在下降。


  投资者应当认识到,在理财净值化运行的当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能仅看产品净值阶段性的回撤。因为市场在不断变化,浮盈浮亏只是市场变化的体现,产品的真正收益取决于产品到期时的表现。


网站首页     |     关于泰股     |     业务范围     |     社会责任     |     新闻中心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2012-2022  泰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粤ICP备12088656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