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栏目导航 MUNE BAR

地方两会落幕,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

浏览: 发表时间:2023-02-03 00:00:00

  1月份,随着全国31个省区市陆续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地方“两会”落幕。从2022年成绩单来看,有8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超过5万亿元。与此同时,记者梳理发现,对于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有半数以上省区市设定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超过5.5%,其中,海南省预期目标最高,为9.5%左右。此外,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大省均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

  202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关于实现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做好全年经济工作,各地两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落实“地方敢闯”的中央部署,政策发力方向也逐渐明晰。

  稳增长、稳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是各地今年的工作重点。从具体部署来看,为从供需两侧发挥消费对经济的主拉动作用,从而实现稳增长,地方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从民生出发,着力推动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受到普遍重视;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被多次提及……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各地信心满满,发展活力涌动。

  稳增长 优化营商环境成关键词

  营商环境是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记者梳理发现,“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约三分之一的省市强调要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释放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其中,浙江省提出,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山西省明确,狠抓营商环境3.0版改革落实,复制推广一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河北省提出,健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深入开展全域营商环境综合评价。

  “只有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保证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期来看,优化营商环境能够为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提供肥沃土壤,短期内也能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开年以来,多省市强调要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可以实现长短兼顾,特别是有助于巩固和拓展开年经济运行回升势头,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部门,民营企业通常敢闯敢干,在创造就业、促进内循环和产业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在开年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要促进民营经济提质增量。上海市提出,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帮扶行动,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重庆市提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黑龙江省提出,提升民营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确保面向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的预留份额30%以上。

  受访专家表示,在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着力“补短板”,力争从解决“一个问题”升级为解决“一类问题”。“其中包括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切实为企业纾困减负,强化政府履约践诺。”王青表示。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谈到,要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能力,做到愿服务、能服务,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随着国内防疫措施持续优化,各地纾困支持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民营经济有望加快恢复活力。

  稳就业 夯实居民消费底气

  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经济增速和就业水平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要着力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消费恢复,也意味着各地政府需要加大力气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有稳定的就业预期和收入增长预期,老百姓才有消费的底气。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来看,16省明确提出了2023年的新增就业人数目标,与2022年基本持平甚至更高。重庆、陕西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披露了未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显示出推动充分就业的信心。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指标上调,都会伴随就业目标上调,因为经济增长动能改善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王青对记者表示,2023年宏观经济运行将不断恢复,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这为各地上调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供了基础。

  从经验来看,疫情发生之前我国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大致能够带动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周茂华表示,二者关系在不同阶段会出现变化,但就业意味着新增产出。整体上,就业改善需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活动加快恢复和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在地方两会上,关于2023年稳定就业,各地纷纷出招调整优化稳岗扩岗,从就业政策、关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把促进青年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以工代赈、技能培训等。

  江苏提出,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湖南提出,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山东提出,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60万个;内蒙古提出,实施“三支一扶”和社区民生基层服务计划,招募7500名项目人员;北京、四川等地提出,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温彬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吸纳就业能力更强的服务业有望获得更快发展,加上中央和地方推出的一系列稳岗扩岗政策,预计2023年就业形势将会比上年好转。不过,他同时谈到,稳就业面临一定挑战,一是今年新增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青年人口的就业压力仍不容小觑;二是出口将面临下行风险,贸易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可能会受到削弱,稳就业仍然需要多方发力。

  抓“绿色”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被重点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多省都针对推动“双碳”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绿色发展做了重点部署。

  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过半数省份明确强调“四个协同”,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具体来看,除了继续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外,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产业成为多地发展目标。北京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上海提出,要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食品、绿色供应链;河北表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扩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山西将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政策。

  事实上,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9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截至2021年底,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14.5%升至25.5%,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6.0%;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

  2023年,多省市强调继续有计划、分步骤,有序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促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以山西、河北为代表,不少传统能源占比高的省份提出,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广东、浙江等地则谋划布局新能源电力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关注风光发电、储能电源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培育。

  “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全面支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目前看,与低碳、绿色发展相关的金融创新在国内已全面推开,如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金融等。未来,在行业标准统一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应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根据不同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围绕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各类金融需求,探索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


网站首页     |     关于泰股     |     业务范围     |     社会责任     |     新闻中心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2012-2022  泰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粤ICP备12088656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