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条不平凡之路。经历了疫情、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冲击,逐步解决消费恢复不及预期、房地产市场低迷等突出问题,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中国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风高浪急,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我们依然能看到有利前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以及基数效应作用下,明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回升幅度可能有多大?如何稳投资、促消费,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宏观政策又如何协调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针对这些问题,多位专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稳中向好:宏观经济指标较上年将回升
2022年,我国经济在波动中回稳向好,全年GDP有望超过120万亿元。这样的成绩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连续两年超过百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取得的,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下取得的。
2023年的表现备受关注。综合各方观点来看,2023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回升已经成为市场共识。中国银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经济将步入内外需增长动能转换期,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或将有所改善。疫情防控措施或将更加优化,有利于各项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房地产市场逐步修复,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生产和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叠加2022年低基数,中国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将较上年有所回升。
从基本面来看,经济回升幅度还取决于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以及国内市场需求和信心等的修复程度。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进入2023年,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我国将把发展重点放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及“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上,预计经济表现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好转。2023年我国经济走势大概率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预计全年GDP约为5.5%左右。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则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向潜在增速回归,预计可达5%左右。从节奏来看,二季度因低基数将是全年高点。此外,经济增长动能将进行切换:一是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下行,海外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国内经济内生动能增强;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基建持续高增,防疫政策优化可能带动消费回暖,对冲出口增速下滑;三是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逐步企稳。
“2023年中国经济有必要维持5%左右的增速目标。”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5%左右的增速目标是向中国潜在经济增速靠拢的体现,在2022年低基数的基础上有望回归常态,同时,这也是基于保市场和稳就业的需求。谈及如何实现这一经济增速,他认为,需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体现为促进房地产投资企稳、保持基建投资增速、争取制造业投资取得良好成绩。
重中之重:以扩大国内需求为抓手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受线下消费场景受限,居民消费能力减弱和消费意愿降低等因素影响,2022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疲软。
对此,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释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元旦假期消费回暖,市场对于2023年消费表现抱有信心。专家普遍认为,2023年消费有望在疫情影响相对减轻和政策持续支持下保持恢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提高。尤其是在稳增长政策持续支持和防疫政策优化背景下,居民收入有望持续恢复,对未来经济和收入增长的预期将有所改善,边际消费倾向将有所提高。
“2023年消费有望回暖,但回暖程度还面临较多不确定性,需要政策进一步加力。”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建议,应加大中央财政对消费的支持力度,通过支持各地发放消费券、加大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发挥平台企业消费放大器作用、加强财政支持与金融服务联动等方式,推动消费恢复。
此外,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稳增长的支柱力量。伴随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速落地,管理部门高效发挥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用足用好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投资增长总体平稳。2022年1月至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比1月至10月加快0.2个百分点,自5月以来,已连续7个月加快。
前述《报告》指出,预计2023年政府将继续加强基建项目储备,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运用准财政工具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推动基建项目早开工、专项债等资金早使用,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狠抓落实: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2022年稳经济政策力度明显加大,财政、金融、产业等各项政策应出尽出。新的一年,如何用好用活宏观政策工具箱,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专家表示,2023年,一方面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同时,还要加强跨年度政策协调衔接,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设备更新改造、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存量政策持续落地见效。
“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就需要聚焦在扩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给侧改革上。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金融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部署。其中指出,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继续做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保障,同时,集成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创新运用多种融资工具,推动完善社会领域投融资机制,加快社会领域补短板等。
针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发力提效,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表示,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其中,刘昆指出,要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此外,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等。